你還只會投Google和Facebook嗎?今天,我想和大家聊聊真正的“全渠道廣告投放”是怎麼回事。
Google、Meta 和 Reddit 這三個平台中,Google和Meta作為主流渠道,是大多數廣告主的首選。
但是,很多人總在問:除了這些,還有什麼平台值得做?有沒有更高效的組合打法?有沒有“彎道超車”的機會?於是,文章的目標就是:給大家一次性梳理全渠道廣告的整體布局。
01 為什麼要做全渠道?
用戶不會只停留在一個平台。
舉個例子:雖然Google搜索有絕對的市場地位,但依然有不少人在用Bing。雖然大家都刷Instagram、Facebook,但也有人天天泡在Reddit、Twitter、Pinterest上。
再看看國內場景:你一天可能刷小紅書、抖音、知乎、微博,甚至還會看脈脈、朋友圈……注意力早就被分散在各個平台上了。
所以,全渠道投放的核心邏輯就是:去用戶在的地方打廣告。
02 全渠道什麼時候該做?
這個問題的關鍵是:你的主流渠道是否已經到達瓶頸。
如果你在Google和Meta上的投放已經比較成熟,ROI再優化空間有限,預算無法再有效放大,這時候就可以考慮接入二線平台,尋找新的流量窪地,提升增量空間。
03 為什麼全渠道難做?
雖然全渠道“聽起來很美”,但真正落地時會遇到三大挑戰:
1)調研成本高。用戶的注意力分布碎片化,而且小渠道眾多,難以一一測試。主流平台可能覆蓋用戶70%的時間,而剩下30%的時間分散在幾十個渠道上。投入產出比難判斷。
2)廣告效果難歸因。小渠道大多缺乏成熟的轉化追蹤系統,更偏向於曝光型渠道,很難像Meta那樣精準歸因訂單。
3)學習曲線陡峭。不同平台各有規則,開戶流程、內容風格、投放邏輯完全不同,需要單獨學習和適配。
04 二線渠道的價值和誤解
很多人誤解二線媒體“不重要”。但我要強調的是:
“我所說的‘二線’,僅僅是從廣告主整體投放量的角度來分級。並不意味著這些渠道本身價值低。”
在特定領域,比如紅人營銷、內容種草、區域市場,這些平台甚至比Google和Meta更具優勢。只要用戶在、活躍度高,就具備廣告價值。
05 海外二線社媒平台快速介紹
我將這些平台分成兩類:社媒類和DSP類,簡單講一下差異:
社媒類:自己有流量,賣自己的廣告(如Reddit、Pinterest)
DSP類:沒有自己的流量,是廣告平台和流量平台之間的撮合交易市場
下面是幾個常見的二線社媒平台,以及我對它們的理解和國內對標:
在社媒類中,有一些相對主流之外的“二線平台”也非常值得關注,下面是我對這些平台的理解及其在國內的對標產品:
比如Pinterest,可以理解為海外的小紅書,它是一個以“種草”內容為主的圖文筆記平台,用戶習慣通過它尋找靈感與產品推薦。不過 Pinterest 在開戶方面門檻較高,通常需要使用非大陸銀行卡,因此更推薦通過代理方式開戶。
Reddit則更像是國內的貼吧,草根文化濃厚,用戶之間自由討論,社區氛圍較強。由於用戶對廣告的敏感度高,建議廣告主要注意廣告方式的自然融合。好在 Reddit 支援掛信用卡自助開戶,試水門檻不高。
Twitter(現稱X)相當于海外的微博,是一個偏輿論場屬性的平台,資訊更新快,適合做曝光和事件營銷,但其轉化能力相對較弱。它也支援通過信用卡開戶,操作較為方便。
Quora類似於知乎,是一個知識問答社區,介於搜索引擎和社交內容之間。它對內容質量要求較高,非常依賴文字內容的運營。開戶方式也很簡單,用信用卡即可自助開通廣告賬戶。
最後是Snapchat,可以看作是融合了即時通訊和內容社交的一種平台,部分功能類似微信。它的廣告通常以資訊流形式呈現在聊天界面或故事流中。Snapchat 當前開戶限制較多,通常需要通過代理來開設賬戶。
這些平台各有特色,有的偏內容種草,有的重輿論曝光,有的更適合年輕用戶或特定興趣圈層,是主流渠道之外的有力補充。
06 全渠道的實操建議
對於剛接觸這些平台的廣告主,我建議從以下思路切入:
優先選擇開戶門檻低的平台(如Reddit、Quora),測試效果;
多觀察平台內容形態和用戶討論習慣,再決定是否適合投放;
不要一下子鋪太多平台,而是有計劃、逐步推進;
根據你的行業和產品特性選擇合適平台,比如視覺類產品適合Pinterest,B2B產品適合Quora等。
結語
主流平台固然重要,但真正的增長來自邊緣突破。全渠道,不只是一個策略選擇,更是廣告人對用戶行為深刻理解後的自然選擇。
希望這套內容能幫你建立起全渠道思維框架,找到屬於自己的“流量第二曲線”。
—— 感謝閱讀,歡迎轉發或留言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