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國旅遊業正面臨一場由輿論引發的危機。泰國旅遊觀光協會(ATTA)秘書長阿迪近日發出警告:近期關於"中國灰產"的負面報道,正在中國社交網路引發"泰國是否還歡迎中國遊客"的疑慮,這種情緒可能對兩國旅遊交流造成深遠影響。
負面輿論衝擊:從"微笑國度"到"安全疑慮"
阿迪指出,今年初以來,泰國媒體頻繁使用"中國灰產"、"中國傷害泰國人"等敏感字眼,這些報道經過中國社交平台的傳播放大,已經形成了顯著的負面輿情。"我們擔心這會影響中國遊客對泰國的整體印象,甚至波及兩國關係。"他特彆強調,雖然泰國旅遊警察系統配備有63,927個普通攝像頭和17,000個AI智能攝像頭,但這些保障遊客安全的重要資訊卻未能有效傳遞。
中泰旅遊的"共生關係"面臨考驗
數據顯示,2024年赴華泰國遊客創下110萬人次的曆史新高。阿迪警告,如果2025年赴泰中國遊客數量下降,這種"雙向旅遊"的良性迴圈將被打破:"航班數量會減少,機票價格將上漲,線上旅遊平台(OTA)的營銷投入也會萎縮。"目前泰國旅遊業已經感受到寒意——曾經一房難求、樓價高達9,000-10,000泰銖的酒店,現在不得不降價至5,500泰銖攬客。
中國市場:無可替代的"生命線"
儘管歐洲等長途市場遊客開始迴流,但阿迪直言不諱地表示:"要問是否能用其他市場替代中國?必須承認市場基數差距太大,中國遊客的數量和質量都無法被取代。"他舉例說明,即便當前遊客人均消費有所提升,但總量下滑帶來的損失遠非質量可以彌補。
危機中的反思與出路
這場危機暴露出泰國旅遊業在輿情管理和形象塑造上的短板。阿迪呼籲業界需要:
積極化解負面輿論,重塑泰國安全、友好的旅遊形象
加強安全設施建設的宣傳,消除中國遊客顧慮
維護中泰旅遊的互利共贏關係,避免陷入"遊客減少-航班縮減-價格飆升"的惡性迴圈
業內人士擔憂,如果輿情危機持續發酵,泰國旅遊業可能面臨更嚴峻的"寒冬"。畢竟在疫情後複蘇的關鍵階段,失去中國這個最大客源市場的支援,任何替代方案都顯得杯水車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