菲律賓國家調查局(NBI)局長海梅·聖地亞哥(Jaime Santiago)近日突然辭職,表面看似毫無徵兆,但多位政界人士爆料,背後實為內部權鬥激烈、職業官員排擠以及上級支援缺失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。
據菲律賓媒體報道,政治分析家利托·巴納約(Lito Banayo)與前總統發言人埃德溫·拉西爾達(Edwin Lacierda)接受比利約納約新聞頻道採訪時指出,儘管聖地亞哥在打擊菲律賓離岸博彩運營商(POGO)、成功引渡前國會議員阿努爾福·特維斯(Arnulfo Teves)等重大案件上頗有建樹,但仍難以抵禦局內暗流和政治壓力,最終選擇辭職。
巴納約透露,聖地亞哥長期對國調局內部的“陰謀與權術”感到厭倦。尤其在一次針對POGO的突襲行動中,他發現特遣隊可能存在違規行為,果斷解散相關部門。儘管此舉震懾一時,卻引發局內強烈反彈,加劇了矛盾。
同時,菲律賓官僚體系的“排外文化”也是障礙。許多職業官員對外來者擔任高位心存怨恨,聖地亞哥作為前警官亦未能倖免。拉西爾達補充,國調局在布拉幹省的突襲行動中,由於搜查令地址與執行地點不符,導致“嚴重程序失誤”,局長需承擔指揮責任,形象受損。
拉西爾達直言,聖地亞哥雖然嚴肅且有擔當,但缺乏司法部等上級明確支援,整頓內部顯得孤立無援。“若上級支援你,即便局勢複雜也可堅持;若無支援,再大的勝算也徒勞。”
分析人士認為,此事件凸顯菲律賓執法體系深層問題:反腐與肅清行動常觸及既得利益,而制度性官僚壁壘和內部鬥爭文化讓改革者舉步維艱。聖地亞哥的辭職,不僅是個人選擇,也折射出菲律賓執法機構的系統性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