菲律宾最高法院近日推翻了一起因“掷硬币”而被判刑的赌博案件,但引发争议的不是翻案本身,而是一位大法官的“协同意见”。他尖锐指出:掷枚硬币就可能锒铛入狱,而政府却靠博彩每年进账数百亿,这种法律“双标”令人愤怒。
这起案件本身微不足道,但却揭示出菲律宾司法体系对“普通人”的冷酷一面。
两名男子因在街头玩一款名为“cara y cruz”的押注掷硬币游戏被抓。他们被控违反总统令第1602号“非法赌博罪”,在三次审判中连续败诉,甚至面临最高三年监禁。直到最高法院介入,才将判决推翻。
但翻案理由并非“无罪”,而是警方程序混乱、证据薄弱。赌资是谁的?有组织者吗?都说不清。换句话说,如果不是法院出手,这两个普通人恐怕要白白坐牢多年。
引发公众热议的,是最高法院大法官马里维克·利奥南的愤怒发言:“法律的剑,总是落在穷人身上。”
这不是情绪化的控诉,而是冰冷的现实。
政府靠博彩挣钱,却以“打击赌博”起诉穷人?
菲律宾国家博彩公司(PAGCOR)在2021年就靠合法博彩进账326亿比索,涵盖桌游、电子博彩、斗鸡、宾果、离岸平台等;另有近30亿比索收入仍待结算。
问题在于,这些统统都是“合法”的。政府既做裁判,也做庄家,抽水赚钱毫不手软。
利奥南尖锐指出:国家不能因为从赌博中获利,就默认它的合理性;却对平民百姓的小打小闹动用法律重拳。这不是正义,而是赤裸裸的利益算计。
穷人掷个硬币三年起,国家运营赌场却收入飙升?
到底谁才是“非法”?是街头靠硬币博点零钱的打工人,还是穿西装在豪华赌场坐收税金的国家机构?
前者被起诉,后者收门票分红——法律却只找最弱的那一方开刀。讽刺吗?网友笑说:“合法赌博的前提,是你得先开个国家公司。”
扫赌只扫民间,“自家赌场”越开越多?
这几年,菲律宾大力打击中国背景的线上博彩平台(俗称BC或POGO),频频扫楼、抓人、封盘,大张旗鼓。
然而另一边,国家主导的赌场却在悄然扩张,收入节节攀升。同样是赌博,一个被定性为“国家创收”,一个却被贴上“毒瘤”标签。选择性执法暴露无遗。
这根本不是“反赌”,而是政治经济层面的“筛选赌博权”。问题不是“该不该赌”,而是“谁有资格赌”。
赌博在菲律宾从来不是非法,而是“身份游戏”
菲律宾并未全面禁赌。你是PAGCOR、是财团、是国营平台,那叫“博彩”;你是普通人、外籍员工、个体玩家,那就叫“非法”。
这不是法律的公正,而是利益下的分裂逻辑。利奥南的质问,正刺中了制度的软肋。
法律应是一视同仁的底线,而不应成为权力与资本割裂社会的利器。
一纸撤案,不等于制度正义的回归
最高法院此次翻案,是迟来的正义,但更重要的是,它暴露了菲律宾博彩制度背后的巨大裂缝:法律不是看行为,而是看人头;执法不是为人民,而是为体制。
打击赌博可以理解,但选择性执法,只会伤害整个社会对法律与正义的信任。
真正该追问的,不是“赌不赌”,而是“谁能赌”。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答案,那么这个社会注定将在“掷硬币”的命运中反复循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