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國政壇近日迎來重大變局。9月6日,泰國國會完成總理投票,阿努廷·查恩維拉庫(Anutin Charnvirakul)以超過247票順利當選第32任總理。外界或許更熟悉他的中文名“陳錫堯”——祖籍廣東廣州,出身建築世家,是泰國大型基建企業STECON的掌門人。素萬那普機場、新國會大廈等標誌性工程都與其家族企業密切相關。
阿努廷並非新面孔。他曾因政爭而遭禁政五年,也曾在疫情期間擔任公共衛生部長,掌控防疫政策,並因推動醫用大麻合法化而被稱為“大麻部長”。過去十餘年,他一直是泰國政壇的關鍵少數,在不同政治力量間遊走,左右政局,常被稱作“造王者”。如今,他終於登上最高權力寶座。
然而,這份權力的期限極短。按照憲法和政黨協議,他領導的過渡政府將在10月初提出施政方針,並於2026年2月解散國會,最遲在60天內舉行新選舉。換言之,他的總理任期只有四個月,更多像是一位“看守總理”。外界質疑他是否有能力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推動憲法修正、穩定經濟、安撫社會矛盾。
與此同時,另一位重量級人物——前總理他信(Thaksin Shinawatra)——悄然出逃迪拜,留下撲朔迷離的局勢。這是其家族第四位被迫退場的核心人物。他信放話“我一定會回來”,令泰國政治暗流更加洶湧。人民黨與自豪黨的意外聯手,更加劇了政壇的複雜性,背後既有皇室的制衡,也有利益集團的暗中角力。
這種不確定性對中國投資者而言尤其值得警惕。中泰鐵路、大型基建與房地產項目,以及區域供應鏈投資,可能因權力更迭和政策搖擺而受到衝擊。合同延誤、審批拖延、資金凍結等風險隨時可能發生。泰國一向是中國企業在東南亞的重要布局地,但如今,政治風暴已讓其成為一塊充滿變數的棋盤。
更深層的擔憂在於,短期看似穩定的過渡,可能掩蓋著長期制度風險。一旦新一輪選舉引發政壇重組,中國資本極易成為被犧牲的對象。政策方向可能隨權力轉換反覆無常,投資安全性下降。
阿努廷的當選,既是泰國政壇的臨時穩定劑,也是一個新風險訊號。對於中國企業而言,未來在泰國的每一步投資都將是一場高風險博弈,唯有提前部署風險管理,才能避免成為下一個被裹挾的犧牲品。在東南亞這片風起雲湧的市場,誰能先洞察暗流,誰才能真正守住資本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