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“後製造時代”的東南亞,國家間紛紛尋找新的經濟引擎。旅遊、電商、BPO固然重要,但過去十年,博彩業在部分國家強勢崛起,成為資本爭相追逐的新戰場。
尤其是菲律賓,曾一度構建出區域最大規模的博彩聚集地,風頭一時無兩。
馬尼拉、克拉克、宿務等地不僅雲集了度假型賭場,離岸博彩(POGO)公司更是密集湧入,帶動了辦公樓租金、基礎建設與跨境勞動力流動,形成一條完整的博彩經濟鏈。
但今天,當國際合規浪潮襲來、政策收緊,菲律賓博彩產業似乎來到了一個微妙的轉折點:
一方面,市場規模依然龐大;但另一方面,國際頂級博彩巨頭卻始終遲遲未現身。
博彩熱潮再起,菲律賓是否已經就緒?
疫情退去,旅遊回暖、數字支付普及、線上娛樂興起,博彩重新站上風口。菲律賓也幾乎具備“博彩心臟”所需的全部要素:
✅ 三大城市博彩設施不斷完善;✅ PAGCOR年營收突破2200億比索;✅ 政府宣布PAGCOR“私營化”,退出經營角色,僅保留監管,釋放政策利好。
從區位、勞動力、成本與政策經驗看,菲律賓在東南亞無疑具備博彩發展“最佳體質”。
但問題來了:為何遲遲沒有一家國際頂級博彩集團真正入場?
從鬥雞到娛樂城:菲律賓博彩簡史
菲律賓博彩發展可追溯至殖民時期,鬥雞、彩票、賽馬等娛樂形式早已存在。美國治理時代,引入了更系統化的“合法博彩”。
1976年,馬科斯總統簽署總統令,成立PAGCOR,博彩正式合法,以“賭資養基建、反哺社會”開啟特殊經濟路徑。
90年代,私營資本陸續獲准參與,催生度假型博彩場所與初步現代化運營結構。
2008年,“馬尼拉娛樂城”對標拉斯維加斯啟動,成為國家對外博彩產業展示窗口。
2016年,杜特爾特政府推進POGO合法化,吸引大量中資網路博彩公司入駐,市場一度爆發。
但2020年起,疫情與中方打擊並行,POGO成為政策高壓區,暴露出菲律賓法律與監管的靈活性問題。
2024年,政府宣布PAGCOR全面退出博彩營運,轉為純監管機構,回應全球合規壓力,試圖重塑市場信心。
缺的不是市場,是“信任”
博彩顧問尤克塞爾認為,菲律賓的核心問題不是缺用戶、缺政策、缺收入,而是缺“一個真正的大玩家”。
數年來,菲律賓吸引了無數中型博彩公司,但沒有一家美國、澳洲、新加坡的博彩巨頭選擇在此設立基地。
這背後的原因包括:
監管透明度不足:頂級資本要求高度穩定可預期的法律體系;
合規信心不足:業界擔憂“初期放鬆、後期打壓”的政策節奏;
缺乏頭部品牌:沒有行業標杆進場,難以建立國際資本的信任預期。
歸根結底,菲律賓不缺熱度,缺的是制度性確定感。
東南亞格局:菲律賓的戰略空位
放眼全區域,菲律賓在博彩市場的區位優勢依舊明顯:
泰國:尚未立法,社會爭議大;
越南:進度慢,多為外國投資為主;
韓國:僅限外國人入場,目標受眾有限;
新加坡:存量封頂,新進入門檻極高。
相比之下,菲律賓擁有龐大的本地人口、開放的博彩法律框架,以及一定的運營經驗,理應是“博彩中樞”的天然候選。
但在沒有明確訊號前,真正的國際巨頭仍在觀望。要等的,可能不止是“牌照”,而是一次制度改革下的明確承諾——能讓巨頭們敢於“閉眼入局”。
菲律賓的牌面夠好,但最後的王牌,還未打出。